近年来,宁国市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局,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着力打好法治保障、法律服务、法治监督组合拳,切实以法治之力保障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做实法治保障
优质高效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牵头拟定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年度计划,“清单化、闭环化、常态化”组织推进具体目标任务落实。持续组织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加大存量问题督办力度。扎实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明确清单梳理、数据支撑、审核公示等工作要求,推动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等问题。
加强涉企文件合法性审查。加强涉企规范性文件和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工作,严格落实涉及市场经济主体重大行政决策前“广泛听取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意见”机制落实。开通产业发展类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绿色通道”,做到提前介入、优先办理、快速审结。2024年以来,共审查产业发展类规范性文件6份,涉企重大行政决策21件,重大合同22件。
开展涉企文件专项清理。聚焦上级清理要求和清理重点,加大对涉及企业发展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力度,深入推进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的清理工作,对相关涉企文件逐一比照依据条文、核实论证,全年共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政策文件10件,废止8件,修订2件。
做优法律服务
主动靠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做优公法服务。制定便企惠企法治服务事项清单和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责任清单,明确涉企法律服务内容标准。创新推出宁国掌上法律公共服务大厅,企业可随时、随地享受律师咨询、法律法规查询等多项法律服务。优化公证服务,推出延时、预约、加急公证服务,落实“减证便民提速”要求,着力提升办证质效。2024年以来,共为企业办理公证264件 ,其中办理“跨省通办”2件,代办领事认证83件。
做优律师服务。整合全市法律服务资源,通过成立律师服务团、在经济开发区设立“法治驿站”、组织“法治体检”等方式,为企业常态化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共组织80名律师常态化联系企业,实地走访企业616家,梳理法律风险点112件,撰写法治体检报告24份,提出法律意见建议149条。
做优普法服务。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等专项行动,发布19个涉企“八五”普法讲师团精品课程。对照企业法治“需求清单”,开展订单式普法,创作反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普法短视频《聚焦“新”业态 护航“新”发展》。编制《宁国市企业常见违法风险点行政提示单》,发布涉企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和以案释法典型案例15起,开展“送法进企业”专题讲座50余场,专项法律服务300余次,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全方位法治增值服务。
做优调解服务。扎实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 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专项活动,畅通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健全完善涉企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化解各类涉企矛盾纠纷,2024年共成功调处涉企矛盾纠纷111件。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完善参审评议机制和繁简分流审理机制,实行涉企行政争议“快立、快审、快结”,全年共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10件。
做好法治监督
靶向发力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柔性执法”,坚持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原则,动态调整全市“一轻一免”清单,进一步明确轻罚免罚事项的条件、法律依据、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等要素,调整后的“一轻一免”清单共涉及17个领域424项执法事项。2024年度,对企业从轻处罚371起,免于处罚202起,涉及金额共计99.67万元。
推深做实“两统筹一次查”。在全省“综合查一次”改革基础上,在制造业领域创新开展“两统筹一次查”。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名录清单、企业名录清单、行政检查事项清单、行政执法目录清单等“四个清单”,设立“企业宁静日”、年度计划审查、涉企检查备案、检查事前告知、条块协作联动、营商环境观察员等六项机制,着力破解涉企检查频率过高、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突出问题。2024年以来,各行政执法单位共对试点区域内的192家制造业企业开展“两统筹一次查”,减少入企检查312家次,检查次数下降约60%。相关试点成果作为样本在宣城市范围复制推广,并被人民网、安徽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质效。完善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模式,常态化组织涉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互查,加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的工作指导和工作监督,全年组织行政执法人员专题培训5次。组织开展行政执法重点领域典型案例整理分析,编印《宁国市行政诉讼典型案件汇编》《宁国市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汇编》,充分发挥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促改”作用,着力提升各级各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当前,该市坚持将开展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效,更好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在持续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职能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