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偏居皖东南一隅,人口不足40万,却在1995年站在了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C位,成为我省首个“全国百强县”。进入新世纪,该市县域经济继续高歌猛进,综合实力曾连续7年居全省首位,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宁国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国市坚持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安市“五大战略”不动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具有产业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小城市。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亿元、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59位,保持全省第一。
打造全省新兴产业聚集地重要支点城市
6月20日,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国家级宁国经开区,只见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厂区人来车往,处处生机盎然。在宁国市裕华电器有限公司二期新厂房生产车间,从德国引进的4条薄膜电容自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只有两三个工人穿梭期间。“随着技术攻关和自动化产线的引入,车间整体生产效率提升50%。”公司总经理方志介绍。
裕华公司创办于1997年,专注于薄膜电容器研发、产销,早期聚力家电领域,其中冰箱压缩机类电容器等主打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位居行业第一。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积极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成功开发出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SVG、城铁等领域的电力电子电容器和高压脉冲电容器。2024年实现销售3.75亿元,同比增长25%。
裕华的成功转型是宁国市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我们聚焦我省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战略部署,立足‘工业强市’首位战略,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通过强链补链、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产业提质,推动耐磨铸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宁国市委书记、市长杜德林表示。
宁国市地处长三角腹地,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虽然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但交通不便成为“先天不足”,到2013年才结束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也是宣城市最后一个开通高铁的县。在改革开放之前,宁国是皖南有名的贫困县,“吃粮靠调进,财政靠补贴”。
资质如此平平,宁国何以“出圈”?“主要得益于‘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宁国精神和‘工业强市’的战略坚持。”杜德林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市就依托上海“小三线”基础,学习“苏南”“浙北”模式大办乡镇企业和县域工业,参照“温州模式”推进企业改制,夏鼎湖等一大批本地和外地企业家扎根创业。1987年摘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1995年进入“全国百强县”,2000年以后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3家,培育A股上市企业8家。
40余年风雨兼程,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为宁国市“首位产业”。作为安徽省三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该市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推动汽车零部件转型升级,相继出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文件,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规模再造”等行动,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汽车、特种行业密封件、重大装备等领域拓展,推动零部件向集成、总成方向发展,向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迈进,力争集聚形成千亿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截至2024年底,宁国市已经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4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28家,产值突破300亿元。全市八成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其中,中鼎研制的电驱动系统油封可满足高达2万转的双向高速旋转要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亚新科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实现量产无飞边皮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隆生产的气门嘴在全球细分市场排名第一,排气尾管件、平衡块产销规模全球前二;德特威勒是国内乘用车制动系统橡胶制品行业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东波紧固件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专业挡圈生产商。
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宁国市还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新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领域密封、轻量化、电容等技术难题攻关。同时,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实现数字化改造和应用“两个全覆盖”,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
走进位于宁国经开区河沥园区的安徽云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仿佛步入一个熟食的世界。作为集研发、生产、加工、物流和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云燕公司是紫燕食品在华东区域的关键布局,总投资约10亿元,拥有多条先进的熟食品生产线和水产品加工调味品生产线,形成了年产百万吨肉制品的研发加工及配送能力。
享有“中国卤味佐餐领军者”美誉的紫燕食品是主打百味鸡、夫妻肺片、藤椒鸡等熟食的国内知名企业,坐拥济南、武汉、连云港、宁国、重庆五大高标准区域中心工厂。其中,上海紫燕食品集团2020年通过收购“半僵尸”企业南北源(宁国)照明有限公司,在宁国市布点华东生产基地,实现飞跃式发展。2022年底,该公司顺利登录上交所。
“我市聚焦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立足畜禽、山核桃主导产业和竹笋、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重点依托汪溪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紫燕食品龙头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扎实做好农业产业化增值大文章。”宁国市发改委主任钟奕辉介绍。
紫燕宁国工厂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农业产业链的繁荣。安徽五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以养殖三黄鸡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因故面临破产重组。在紫燕食品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协同下,凤凰涅槃。
围绕当地“峪口育种—海大饲料—顺安养殖—云燕加工销售—司尔特粪污处理”全产业链模式,云燕食品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吸引9家上下游企业入驻,涵盖食品贸易、冷链物流、能源供应等多元领域,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随着宁宁食品、宁雨食品二期、窑鸡王、苗小坛等项目开工建设,恒满食品、金津肉业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该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布局优化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作为安徽连接沪苏浙的桥头堡,我们主动对标沪苏浙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努力将自身的空间邻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宁国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剑表示,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
为加快融入经济发展“朋友圈”,宁国市聚焦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全面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宁国至沪苏浙交通网络由互联互通转变为直联直通。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约83亿元,预计“十五五”末投产发电。项目建成后有力支撑华东地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围绕沪苏浙开展招商,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地区项目占招引总数的75%,连续6年获评“浙商最佳投资目的地”。
除了产业协同、交通共建,宁国市还加快融入长三角生活保障“供应链”,架起亲情合作“全家福”。其中,詹氏、顺安、沙埠粮油、云燕等6家企业获批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先后开通三条省际公交线路,高标准建成宣城市市长三角名医工作室9个,开展针对长三角地区第三代社保卡持卡人的惠民活动,积极探索“社银一体化”服务,不断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持续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扎实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着力打造开放包容、近悦远来的“投资宁国”品牌。
打造全域自驾休闲度假目的地
夏日的网红天路“皖南川藏线”热闹依然,悬挂全国各地拍照的车辆川流不息。在宁国市青龙乡段路畔,一湾湖水碧波荡漾,不远处民居点点、竹海青山,走进去,就是刚刚营业不久的“村咖”伴岛咖啡,游人们穿过水上索道桥,来到两层咖啡屋,点上一杯咖啡,观景聊天,倍感惬意。
“我们依傍‘皖南川藏线’,引入多种业态,联合周边景区景点,打造‘网红’咖啡。”90后打理人方小鑫去年8月从杭州返乡,联手来自宝岛台湾的咖啡师刘仁“借景”创业,“项目除了咖啡馆,还涉及养老、休闲、娱乐和餐饮等多元化旅游场景,目前线下门店日出单量在100单左右,周末可达到200到400单。”
“我们聚焦‘一条路’‘一湾湖’‘一座城’,加快打造全域自驾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宁国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建设“皖南川藏线”全域大环线,积极打造自驾廊道产业带。建设环湖风景步道竹峰段及2条青龙湾“美丽航道”,全力打造环青龙湖旅游经济带。围绕中心城区“大景区”,以宣绩高铁开通为契机,推出“高铁游”精品线路。
宁国市生态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东津、中津、西津三条河流穿城而过,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青龙湖、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和北亚热带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等等,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针对景点景区多而散的现状,宁国市依托“皖南川藏线”、青龙湖串联景点景区,以水路空风景道丰富道路联游新模式,深入推进路旅、文旅深度融合,精心描绘“路是村景、村是路景、村景融合”的宁国画卷。
宁国市聚焦国家级旅游风景道创建工作,实施亮化隧道工程,开发音乐公路、过水公路、love弯爱情公路,并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设红杉林游客服务中心、葛村鱼鳞坝游憩点、东入口特色门户驿站等道路沿线景观节点。围绕山地、河滩、森林、茶园等建设4条个性化自驾越野体验线路,打造“皖南川藏线”必游、必吃、必买系列。今年“五一”,“皖南川藏线”自驾游车辆突破13.6万辆次,带动农家乐、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大幅提升。
聚焦水旅融合,宁国市在全省首创青龙湾“美丽航道”,打造“方塘—周塘—东风桥”两条循环水上旅游航线和“夜游青龙湾”旅游项目,拓展游客观光体验深度。“五一”期间游船游客达1.4万人次,营收63.1万元;西津野渡游客单日最高接待量达6158人次、单日营收突破70万,成为全市最火爆的旅游项目。
宁国市还推进航旅融合开辟低空赛道,实施低空通航扩能提级项目,扩建青龙湾通用机场跑道至800米。探索低空经济消费新场景,创新发展低空交通、低空观光、娱乐飞行体验、地面静态体验等“低空+”业态,让“低空+”旅游借道起飞。开发低空旅游组合产品,依托宁国丰富山水地形的资源价值,推出“看最美十八弯”等深度休闲观光游产品。
截至目前,宁国市涌现出青龙真也天境、储家滩自驾营地、方塘星空露营、大村农场、土垚艺术营地等一批“皖南川藏线”网红打卡点,星空露营基地年营业额达420万元,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沿途打造了储家滩、板桥、方塘、许村等多个精品民宿集群,全市现有民宿(农家乐)近700家,床位数近1.3万张,民宿从业人员4000余人,人均收入超5万元,实现旅游资源一条龙、一站式集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