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四普”普查队在积极推进“三普”实地复核工作的同时,通过深入群众调研、翻阅县志、村史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寻找新的文化遗存。下面让我们一同了解宁国在“四普”中的“新发现”。
一、刘松林墓
刘松林墓位于宁国市青龙乡上袁村西北约93米处,坐北朝南。墓葬由墓冢、墓碑、墓台、祭台组成,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墓碑、墓台、祭台分列墓冢南北两侧,墓碑在墓冢北侧,墓台、祭台在墓冢南侧。墓台刻有汉白玉四爪蟒,清晰可辨。墓葬原有石像生、石瓮仲等构件,后在文革中被破坏。墓全长约7米,宽5米。墓冢呈龟背形,墓前有墓碑1通。
刘松林十七岁考入府学,后又考入太学,授封江宁县主簿。因洪秀全起义,南方大部分地区战争不断,咸丰八年(1858),宁国县知县吴世昌战死,知县缺。朝廷征召候补江苏知县刘松林率乡勇赴任宁国。八月,刘松林赶赴宁国。因宁国城被太平军占领,刘松林率乡勇举家迁居宁国县上袁村。清军与太平军争战于长江两岸时,刘松林率乡勇加入清军李元度、张应超部,转战于江南一带。因其善谋略,作战勇敢,提升为游击之职。清军李元度、张应超部撤退宁国时,刘松林又率部及次子刘以发参与清军镶黄旗僧格林沁部,转战大江南北。
同治十年(1871),副将王正起向同治帝奏报刘松林长子刘玉发参加太平军之事。同治帝授权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刘松林悬案,并将刘松林革职回乡,居宁邑待查。光绪八年(1882),刘松林伤势复发,病殁于宁国县西乡上袁村,临终前遗言:如不昭雪,不得将其下葬。停放灵柩十二年,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平冤后,安葬于宁邑上袁村村后眠牛形,癸山丁向。
|
刘松林墓的发现,对研究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在宁国的发展历史、宁国的丧葬习俗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徽湖古道
徽湖古道位于梅林镇白洋坞东北约441米处,位于皖浙边界,延绵于两省,安徽段全长约1.36千米,宽约1米,条石砌筑而成。由古道、古桥、古树、古关隘组成,古道整体保存较好。
相传战国时期,徽湖古道所在地是吴越皖浙地区主要的交通和军事干道,南宋时与南北杭宁古道于安吉古驿站递铺相交。路面是五尺的石阶梯,有“六里十三桥千步云梯”之称,由花岗石分三道铺成;清朝时,徽商湖商及文房四宝之一的湖笔盛名就归功于此。
徽湖古道的发现,为研究吴越两国历史发展、皖浙两省历史上商贸往来、徽商发展等提供了重要实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